医院创建“六大体系”、迎接“协和百年”之际,协和血管医学大会暨中国血管和腔内血管论坛(18thVEC)将于年9月3日-5日在北京举行。顺应时势,同期举行线上会议,借力通信技术优势,突破地域限制,助力学术交流。借此机会,医学网专访了出席本次大会的重医院吴庆华教授,吴教授表达了对大会殷切的寄语和诚挚的祝贺。
问
医学网:吴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的专访!北京血管外科从无到有,从粗到精,从少到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医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近20余家医疗机构已建立了血管外科,这些都有赖于医学界医生们不断努力,勤勤恳恳的耕耘。请您谈一下北京血管外科目前的建设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答
忆近40载的兢兢业业期有朝一日国际领先
吴庆华教授:严格来说,血管外科早在84医院正式挂牌,成立至今已有将近40余年,见证了整个血管外科的发生和发展,作为亲历者深知其中的不易和艰辛。血管外科建立之初面临众多的未知,需要不断地探究摸索。当时血管外科人才稀少,走遍了北京市各大医疗机构进行诊治救助和人才培养,这一切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血管外科单独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几十年的深耕细作,目前已初具规模、势态良好。医院都能着手处理相关血管疾病。
北京血管外科的将来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立足于这样的高度来发展壮大队伍。我和其他北京血管外科的同仁们,都一直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着,同时也可喜的看到我们现在的一些学科带头人,尤其是在医疗技术和学术研究方面,已经在国际业界崭露头角,我们应该把握时机,潜心研究,力求创新,争取在国际舞台上争得更多的发言权。这也是我对未来北京血管外科发展的前景展望。
问
医学网:感谢吴教授精彩的解读。血管外科团队的建设离不开年轻力量的注入,在培养中青年医师团队方面,您有哪些中肯的建议和期望?
答
传道授业解惑盼中青年医师薪火相传
吴庆华教授:人才的培养是血管外科团队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未来努力的目标之一。这也是当今各个学科带头人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对于中青年的培养,良好的医德是基础,树立始终为血管外科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是备选培养人才的基本条件。甄选好苗子,挖掘有志青年。其次,进行规范的医学教育、临床培训,加以精心培养和扶植,提供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前辈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促使中青年医师快速成长的强大驱动力。相信在未来无论是临床策略还是学术进展,中青年团队在前辈们的谆谆教导下终能成为血管外科的“中流砥柱”。
问
医学网:协和血管医学大会暨第十八届中国血管和腔内血管论坛(VEC)即将于9月3日在线上隆重召开,请您留下对本届大会的寄语。
答
赞协和“血管人”与时俱进望“协和血管医学大会”再攀新高
吴庆华教授:医院是亲密的战友,血管外科彼此之间的学科带头人更是紧密协作,协和血管医学大会从第一届我就荣幸参加,目睹了其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其学术平台经过历年打造也成为了国内享有盛誉的品牌会议,得到了全国同仁的高度认同。随着学术发展和临床形势的不断改变,会议的组织者也在与时俱进、转变形式。相信在郑曰宏教授的领导下,协和血管医学大会的办会水平将会日趋提高,做到国内国外相结合,无论理论革新还是手术实践都能全方位体现,通过线上会议、手术直播等多种聚合形式更好的推动血管外科向前发展,打造解决血管疾病疑难问题的良好学习平台。衷心祝愿协和血管医学大会能够励精图治,节节攀升。
吴庆华教授,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年-年在美国MayoClinic血管外科进修,-年任首都医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现任首都医科医院血管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北京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医药总局药品评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卫生局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血管外科专业主考官。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心肺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医学论坛报血管外科专刊主任编委,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委,中华普通外科手术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编委、中国血管外科杂志顾问、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实践杂志编委,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顾问、腔内血管通讯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等。
吴教授为我国较早从事血管外科专业的著名学者之一。在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在手术和介入性治布加氏综合征;尤其在腹主动脉瘤、颈动脉瘤、锁骨下动脉瘤等各类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面;颈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各种部位动脉闭塞的血管架桥术手术和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大动脉炎,尤其是在治疗重症头臂型大动脉炎、主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类型的大动脉炎方面;急性血管创伤的抢救、血管的修复重建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共余篇,主编或参与编写书籍19部。获北京市级、卫生局级科技成果共七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5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