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乙肝疫苗有3针,0-1-6月,刚出生的婴儿及没有抗体的其他人应注射疫苗。
没有注射疫苗的儿童和18岁的成年人都应该检测一次乙肝两对半。
如果有大三阳或者是小三阳(e抗原转阴),应该检测HBVDNA载体量和肝功能、肝脏彩超。排除其他原因的肝功能异常(高于2倍正常上限),则应该抗病*治疗。肝硬化者只要能检测到HBVDNA均应治疗。对于<30岁的年轻患者,只要肝功能正常,就可以不治疗;对于HBV载体量高、有肝癌家族史、>30岁的患者,或者有肝纤维化倾向,或者有肝外HBV感染症状(肾小球肾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血管炎和周围神经病变等),则即使肝功能正常也要治疗。
抗病*治疗药物推荐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和替诺福韦。如果使用干扰素期间怀孕了,需要终止妊娠。如果服用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期间妊娠,不需要终止妊娠,可推荐转用替诺福韦后继续妊娠。拉米夫定孕中晚期也可使用。
母婴阻断:将母亲HBVDNA降至1*10^5IU/ml以下;在婴儿出生后12小时内完成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
正文
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和18岁以上的成年人都应该进行一次HBV检测,临床上常见的检测HBV的情况是术前、输血前和孕妇产检。感染术前筛查组合和乙肝两对半检查包含乙肝两对半的检查。
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因为核心抗原的检测方法较复杂,临床上通常不做,所以在“乙肝五项”检查中,前四项是两对,核心抗体是半对,因此被称为“乙肝两对半”。
输血和术前都是查感染筛查组合或急诊感染筛查组合,急诊感染筛查组合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抗体共4项,感染筛查组合包括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HIV+梅*抗体4项。
孕妇第一次产前检查(6-13+6周)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定量+HIV抗体筛查+梅*组合。术前一般查急诊筛查组合(产科专用),包括乙肝表面抗原+抗丙肝抗体+抗HIV抗体(各种免疫学及化学发光法)+梅*螺旋体特异抗体(化学发光法)。
临床上分娩前会签署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同意书,如果母亲患有乙肝,则还需要同时签签署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同意书。
如果检查乙肝两对半发现保护性抗体HBsAb低,也会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母婴阻断的接种应该在新生儿出生12h内尽早完成,接种前要排除发热情况。
母婴阻断的成功率为95%以上,仍有5%阻断失败。母婴阻断的成功率与分娩时母亲的乙肝病*载量密切相关,如果分娩时母亲的HBV病*载量<1*10^5IU/ml,一般不会阻断失败,如果在1*10^5-1*10^6IU/ml之间,失败率4.81%,如果1*10^6-1*10^7IU/ml之间,失败率10.04%,如果病*载量超过1*10^8IU/ml,失败率高达18.8%。
如果发现孕妇乙肝两对半结果提示为大三阳,需要检测肝功能和HBVDNA滴度,如果肝功能异常和/或HBVDNA滴度>1*10^5IU/ml,则需要口服抗病*药物干预。
如果HBV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三项指标为阳性,就是常说的乙肝“大三阳”感染者。如果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三项指标为阳性,即e抗原转e抗体,就是常说的乙肝“小三阳”感染者。一般情况下“大三阳”指乙肝病*在人体内存在并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而且患者的血液、尿液、唾液、乳液、宫颈分泌物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小三阳”表明乙肝病*复制弱,传染性也较弱,病情稳定。
肝脏彩超和肝脏瞬时弹性成像可以早起发现肝纤维化。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又称谷丙转氨酶ALT,持续异常以高于1倍正常上限为准。我院的标准是40U/L,即持续>80U/L排除其他原因后需要考虑抗病*治疗。如果有肝硬化,则无论ALT还是HBeAg阴性(小三阳),依然建议抗病*治疗。
年之前,国外统一标准值为ALT小于40IU/L即为正常。年,新制定的欧肝指南,将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值下调10IU/L,即小于30IU/L才为正常。目前,中国大陆各医疗机构应用的检验设备和检测试剂不同,谷丙转氨酶的正常值也各不相同。常见的是小于40IU/L,还可以见到将小于30IU/L、35IU/L、50IU/L和60IU/L作为正常值。
ALT检查需要空腹,前一天晚上8天开始禁食,第二天10点以前检查,可以少量喝ml以内的白开水,平时用相关药物(抗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不能停。
若患者在接受抗HBV治疗期间发生妊娠,那么有必要对现有治疗方案和是否继续妊娠重新进行评估。(1)干扰素对细胞有抗增殖作用,可抑制胎儿生长,使用期间必须避孕,若意外妊娠,则需终止妊娠。(2)核苷(酸)类似物中,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C类)对胎儿发育有不良影响或致畸作用,妊娠前6个月和妊娠期间忌用。如果服用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期间妊娠,不需要终止妊娠,可推荐转用替诺福韦后继续妊娠。(3)替诺福韦和替比夫定(B类),孕中晚期使用对胎儿无明显影响。(4)拉米夫定属于C类药,但妊娠早、中、晚期用于预防HIV母婴传播时,不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风险,故临床上时常将拉米夫定作为B类药物使用。
以上药物都要评估治疗收益和风险来综合斟酌,如在使用任何抗病*药物期间妊娠,须告知患者所用药物的各种风险,同时请相关医师会诊,以决定是否终止妊娠或是否继续抗病*治疗。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妊娠期药物分类(抗乙肝病*)为:B类:替诺福韦、替比夫定;C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干扰素。其中妊娠B类药物:妊娠可继续;非妊娠B类药物:更换妊娠B类药物,不建议终止妊娠;使用干扰素者,终止妊娠。
小三阳或大三阳持续6个月以上即可诊断慢性HBV感染。现如今我国一般人群HBV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万例,其中CHB患者为0万-万例(29-43%)。WHO的目标是年消除慢性乙型肝炎,将HBsAg的流行率降到3%。我国的乙肝的诊断率仅18.7%,治疗率仅10.8%。国内作为乙肝大国,HBV感染的性传播案例居然是也有报道而已,神奇。HBV感染也跟免疫低下有关。小三阳的母婴传播率只有0-1%,大三阳则有7-11%,跟HBVDNA载体量有关。HBV感染后有三个不同的结局,一个是没有任何自觉不适,病*就被身体的免疫系统清除了;第二种是经历一个急性乙肝的发病过程,出现明显的肝功能异常,然后再逐渐清除病*,肝功能恢复。大部分成年人感染乙肝都是这两种结局。但如果是新生儿或1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乙肝,则90%以上会转为慢性。我国的慢性HBV感染者大部分是这个时期感染的。对于已经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表面抗体的人来说,即使接触乙肝病*,也不会感染乙肝。因此对于已经有表面抗体的人,不必过分担心这个问题。没有抗体的,应该及时去接种乙肝疫苗。如果感染者的肝功能完全正常,没有肝纤维化化或肝硬化,也没有肝癌的家族史,年龄又在30岁以下,一般判断病*对肝脏的损伤是非常小的,可以暂时不治疗,定期复查就可以,一般建议半年复查一次。在随访过程中,一旦出现转氨酶增高,或者肝纤维化进展,就要启动抗病*治疗。一些病*载量比较高、有明确的肝癌家族史、年龄超过30岁的患者,即使肝功能正常,也推荐抗病*治疗。
乙肝大三阳、年轻、肝功能正常,为慢性HBV携带状态,需随访诊断,一年随访3次,每次间隔3个月以上。
乙肝大三阳,肝功能反复异常,则是免疫清除期,CHB。
小三阳且HBVDNA低又叫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为免疫控制期,需监测HBVDNA定量和肝硬化,需随访诊断,一年随访3次,每次间隔3个月以上。
小三阳且HBVDNA高与0IU/ml为再活动期。
持续抗HBc阳性者应检测HBVDNA,可能是隐匿性HBV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