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1影1世界
动脉瘤是动脉壁局部薄弱后所形成的永久性异常扩张,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轻者没有任何症状,重者可危及生命。动脉瘤可有不同的类型,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内容:动脉瘤的各种分类方法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分类主动脉瘤的分类
动脉瘤及其分型
动脉瘤是动脉壁局部薄弱后所形成的永久性异常扩张,由动脉硬化、创伤、感染、梅*及先天性等因素引起。动脉硬化是最常见和最主要的原因。
1.动脉瘤的分型分类
根据形态可分为3型:
(1)梭形:病变血管某一段梭形扩张。(2)囊状:从载瘤动脉上向外突起的,类似浆果样的动脉瘤。(3)舟状动脉瘤:是指血管壁一侧向外扩张,对侧管壁正常。
根据部位可分为:
(1)主动脉瘤:升主动脉瘤包括valsalva窦瘤;主动脉弓动脉瘤;降主动脉瘤,在左锁骨下和膈肌之间,三者统称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最常见。
(2)脑动脉瘤:一般根据大小来称呼,小型(5mm)、中型(5-10mm)、大型(11-25mm)、巨大(25mm)。多发生在willis环周围,如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基底动脉……
(3)周围动脉瘤:当动脉瘤的位置既不在主动脉上,也不再脑动脉上时,通通归为周围动脉瘤。这种动脉瘤通常位于膝窝动脉、股动脉和颈动脉处。
病理学分类
(1)真性动脉瘤(2)假性动脉瘤(3)夹层动脉瘤
根据病因分为:
外伤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感染性、先天性
2.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多种病因造成的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流经内膜撕裂口灌入中膜,使主动脉壁中膜分离形成血肿或所谓“双腔”主动脉,即扩张的假腔和受压变形的真腔。根据内膜撕裂开口位置及累及范围,进行分型。
DeBaKey分型:
I型:夹层广泛,破口在升主动脉,延伸至降主动脉。Ⅱ型:仅局限于升主动脉,破口也在升主动脉。Ⅲ型:破口在降主动脉上端,局限或广泛。IIIa亚型:破口在降主动脉上端,不累及膈下腹主动脉。IIIb亚型:破口在降主动脉上端,向下延伸至降主动脉全程。
STANFORD分型:
A型:是夹层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相当于DeBakeyI,II型
B型:夹层破口位于降主动脉,相当于DeBakeyIII型
临床上多采用STANFORD分型,因为A型可以去心外科进行开胸手术,进行大血管人工血管置换术。B型可以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采用介入下覆膜支架植入术来治疗B型夹层。
夹层动脉瘤分级
1级:典型的主动脉夹层,有破裂撕脱的内膜片将主动脉分为真假两腔。
2级:主动脉中膜变性,有内膜下血肿形成或内膜下出血。
影像学检查中发现2级夹层约占夹层的10%~30%。
2级夹层又可分为两个亚型。
A亚型表现为主动脉内壁光滑,主动脉直径不超过35mm,主动脉壁厚不超过5mm,在超声检查中约33%的该型患者可发现主动脉壁内低回声区。
B亚型发生于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主动脉内壁有粗糙的粥样斑块及钙化区,主动脉直径超过35mm,主动脉壁厚平均约13mm,约70%的该型患者可在超声检查中发现低回声区。
3级:局限于内膜破裂口附近的小面积偏心性主动脉壁肿胀。
指微小的主动脉壁内膜破损且有附壁血栓形成,如果破损愈合则称为不完全的微小夹层,如果破损扩大血流进入中膜则形成典型的夹层动脉瘤。
4级:主动脉附壁斑块破裂形成的主动脉壁溃疡。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溃疡在CTA、MRA、腔内超声等检查中均可清楚的发现,这种病变主要影响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一般较局限且不影响主动脉的主要分支,溃疡病变的持续发展可导致主动脉破裂、假性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形成。
5级:医源性或创伤性的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的钝性创伤、心导管检查、主动脉球囊反搏、主动脉钳夹阻断等可引起主动脉夹层,导管操作造成的夹层常为逆行撕裂,随访中常发现夹层逐渐缩小至完全血栓形成,多数不需要手术治疗。
夹层动脉瘤的分期
急性期:发病14天之内称为急性期。
慢性期:标准是发病14天后或体检中偶然发现的无症状主动脉夹层。
在急性期和慢性期均可见各型、各级主动脉夹层。
夹层动脉瘤的影像表现
CT平扫隐约可见胸主动脉增宽,内部线样高密度;增强后可确切显示动脉内膜片,MRP和VR重建,完整显示撕裂范围。
MRI不同序列均可显示真假腔,因流速不同,或有血栓形成,信号不均。
DSA造影诊断,寻找破裂口,支架置入治疗过程
3.主动脉瘤
主动脉内膜及中层破坏,管壁受损,管腔在压力作用下,局部向外突出,形成动脉瘤。
呈进行性发展,呈梭形或囊状扩张,最终发生破裂。
瘤内可有附壁血栓形成。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如梅*性主动脉病变等。
分类及判断标准:
腹主动脉瘤,肾动脉开口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直径>3㎝。
胸主动脉瘤,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下,胸主动脉直径>邻近正常值2倍。
其它动脉瘤,动脉管径的扩张大于正常管径的50%以上。
Crawford分型,年,Crawford根据胸腹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累及范围分为四型,后Safi等则根据Crawford分型将T6作为降主动脉上部与下部的解剖标记,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第五型,他们主要分型依据是动脉瘤与锁骨下动脉开口、膈肌及内脏动脉的解剖位置关系来确定。
I型:始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累及至肾动脉以上的主动脉;
II型:胸腹主动脉均已累及,始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向下侵及腹主动脉分叉以上。
Ⅲ型:包括降主动脉远端以及全部腹主动脉至主动脉分叉处。
IV型:膈下(T12)大部分或全部腹主动脉受累,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及双肾动脉。
V型:降主动脉远端(T6肋间水平),至肾动脉以上的主动脉。
动脉瘤影像表现
影像学检查CT、MRI、USG、DSA等都可用于动脉瘤的诊断,DSA仍是诊断金标准,并可用于介入治疗。
CT、MRI表现:
(1).主动脉局部扩张,呈梭形,或球形,内部信号(密度)不均匀,边界整齐。
(2).附壁血栓:半月形,附于血管壁,CT略低于血液密度,MRI呈T1WI高信号。
(3).局部管腔呈偏心性狭窄。
(4).CT平扫显示附壁血栓钙化较好。
(5).CTA、MRA可完整显示动脉瘤及其与载瘤动脉间的关系。
DSA表现:
(1).与主动脉造影同时显影的局限性梭形或囊状造影剂充盈区。
(2).可观察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3).瘤内有造影剂外溢时,提示动脉瘤破裂。
CT增强扫描及CTA后处理重建图,均明确显示腹主动脉瘤,血壁有钙化,有血栓,同时见后腹膜有造影剂渗出(左上图红简),腹腔有积液(积血,左下图白简),最后诊断:腹主动脉瘤破裂。
老年男性,进食后饱胀不适半年余,CTA确诊为胸主动脉瘤(左图,CrawfordV型),术中DSA显示动脉瘤体(中图),行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DSA示胸腹主动脉瘤瘤体消失,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及双肾动脉血流通畅。
?
st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