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快过年了学几招预防春节病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羊城晚报

快过年了,往年这时急诊科也不消停。时常会出现许多因暴饮暴食、饮酒过量、狂欢娱乐过度而引发各种外伤、心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故医学专家提醒,开心过年的同时,从“吃喝玩乐”四大方面学几招,别让一些“春节病”找上门。


  

胃肠不适专家教你预防小妙招

文/羊城晚报记者余燕红通讯员田乃伟

每年的春节假期,因消化道疾病而到急诊就诊的人数会比平日明显增多,常见的疾病包括: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酒精中*,消化道出血等。

导致消化道疾病高发的原因

医院内一科消化内分泌专业杨莉医生表示,导致消化道疾病高发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

饮食因素:春节假期,亲朋好友聚会,进餐无节制,进食次数增多,进食量增大,特别是高盐、高糖、高脂类食物摄入过多。烟酒过度,熬夜等,都会导致胃肠道持续处于疲劳状态,身体抵抗力下降。这个时候就极易引发胃肠道疾患。

天气因素:乍暖还寒,早晚温差大,一旦受凉,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另外,气温回暖,细菌繁殖活跃,容易导致食物腐败变质,不洁饮食会引起急性胃肠炎。

情绪因素:天气无常,会扰乱人们的生理功能,影响人的情绪,情绪波动对胃肠道以及肝胆都是不利的因素。

应对胃肠道不适有方法

胃肠功能被严重地削弱,胃对食物的“加工和处理”不细致,不得不强行地将“渣滓”送到肠中,而这些“渣滓”对肠道的刺激作用相当大,容易引发肠道痉挛,不能吸收和进一步消化食物。这在临床上就会出现拉稀、肚子痛、胃痛等现象。该如何对付这些症状呢?杨莉给出建议——

1、连续数日的油腻饮食,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可以吃点山楂消食。

2、海鲜是大餐中的标配,大部分海鲜性寒,容易伤胃肠道气机,烹饪时可以加些生姜、紫苏,中和海鲜的寒凉之性,同时可以健胃消食,减少胃肠道不适的发生。

3、饮酒前可先喝一杯牛奶,一方面可以延缓酒精的吸收,另一方面可以保护胃黏膜,减少酒精对胃壁的直接刺激。

4、出现急性胃肠炎,腹痛、腹泻症状时,切忌继续进食大鱼大肉,饮食当以轻粥小菜为主,必要时可以服用保济丸、四磨汤、益生菌调节胃肠功能。若舌苔厚腻者,加服藿香正气丸化湿和胃。

支招

预防胃肠道疾病有三招

杨莉表示,要预防胃肠道疾病,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管住嘴:一日三餐,宜定时定量。建议进餐时吃七分饱。日常可适当摄入含纤维较多的粗粮或新鲜瓜果蔬菜。有溃疡病史患者要控制酒精摄入,有胆囊炎患者避免摄入高脂食物。切记“脾胃者,三分治,七分养”,少吃多餐是妙法。

守住心:情绪因素能治病,冬春交替尤其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控制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迈开腿:适当运动,提高身体抵抗力。春季万物复苏,茶余饭后,到户外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对胃肠道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


  

喝酒控量医院?
  

文/羊城晚报记者余燕红通讯员白恬

医院急诊总有不少饮酒过度引发身体不适而来就诊的患者。广州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谭慧珍提醒,餐桌上适量地饮酒可以带来欢愉,但饮酒过量却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危害,轻则胃出血,重则危及生命。

这些饮酒习惯醉得快

谭慧珍介绍,餐桌上喝酒,以下四种情况要注意——

不吃东西直接喝。空腹喝酒意味着酒精可以毫无阻挡地进入身体里,抵达胃部,直接损伤胃黏膜。空腹喝酒还容易引起酒精性低血糖,这类患者一般不会出现酒精引起的兴奋状态,反而是喝酒不久后出现脸色苍白,全身出冷汗,随后出现嗜睡、昏迷等低血糖症状。

谭慧珍建议饭前先食几片面包,加以饮用热牛奶或豆浆等,保护胃黏膜,延缓酒精的吸收,促进分解。

喝太快太多。酒桌上时常出现这样的习俗,如杯满有诚意,一口闷才爽快,有些人不得不喝得快喝得多。她认为,这种喝法会让血液中的乙醇浓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因为身体没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这么喝最容易醉酒。

混搭饮料更容易醉。有些人会把酒和其他饮料混着喝,最多的就是红酒配雪碧,还有啤酒加可乐等,威士忌加冰红茶等。由于配了饮料,原本的酒口感更好;很多人以为,兑了饮料,酒精被稀释了,而这样的认知会让人不知不觉喝多,最后醉了都不知道。

喝酒抽烟。有些人喝酒还喜欢抽烟,但这样的做法最要不得。因为酒精能使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香烟中的尼古丁又特别容易溶于水,喝酒抽烟可以说加速了人体对尼古丁的吸收,尼古丁对身体又有“麻醉”作用,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喝了多少,可以说喝得越多,抽得越多,伤肝又伤肺。

医院?

春医院的患者,往往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知道喝酒的度,不清楚身体出现哪些反应就应当停止喝酒,所以任着自己喝,往往医院。

谭慧珍称,喝酒有度,就要学会认清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果感到困倦、疲乏、头晕,或比较兴奋和激动,就是有轻度醉酒的反应了。此刻第一时间应停止喝酒,多喝温开水。

如果出现头痛、恶心、不可遏制的睡意,或话痨、词不达意等,说明已经喝醉了,应该尽快结束酒局回家或到安全之处。酒精会损害体力、判断力和认知,使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

而如果出现呕吐剧烈,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湿冷、体温下降,昏睡等比较严重的情况,医院就诊。

谭慧珍称,有些人喝醉后认为把东西呕吐出来会舒服一些,故意催吐。这种做法十分危险,非常容易造成食管下端和贲门周围的黏膜组织出现撕裂伤,导致大量呕血。故呕吐剧烈的人如果呕吐物伴有鲜红色血性液体,应当禁食,并紧急就诊。

支招

酒后首要任务是保暖

谭慧珍最后提醒,酒后第一要注意的就是保暖。不要吹冷气或冷风,出汗能促使酒精从皮肤排出。酒后不保暖容易受凉生病。她推荐酒后可以饮用一些热汤如姜片炖鱼汤,或喝些暖和的新鲜果汁或蜂蜜柠檬汁等,有条件的可泡一杯葛花茶喝,或者用葛根30克、佩兰15克、葛花5克、银花5克煲水喝,可促使酒精快速分解和排泄。当然酒后的休息非常重要,充足的睡眠可以让醉酒者更快恢复。

外出游玩这些儿童意外易发生

文/羊城晚报记者陈辉通讯员李梅王剑

春节期间,一家人或欢聚一堂,或结伴出游,在开心与祥和中父母不能大意,因为这段时间也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期,比较常见的有气道异物、在家中磕碰损伤,以及车祸外伤等。

3岁以下婴幼儿最易发生气道异物

广州中医院急诊科主任李辉介绍,气道异物在各个年龄的儿童都可能发生,最为常见的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喉头保护性反射功能、吞咽功能、咀嚼功能都还没有发育完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外界好奇,还好动、好哭、好闹,喜欢将物件放口中,这些都是导致他们更易发生气道异物的原因。

孩子气道异物比较常见的有坚果、果冻、玩具细小部件等。李辉主任提醒,不要让3岁以下的婴幼儿吃果冻,玩含有细小部件的玩具,也不要养成边吃饭边说笑的习惯。家有幼儿的家长有必要学会“海姆立克”急救法傍身,一旦发现孩子不能说话或呼吸费力,脸色或嘴唇发绀,甚至失去知觉,则可能是气道内的异物引起了孩子窒息,这时家长应第一时间施救。

室内磕碰不少,最安全的地方也暗藏危险

每到假期,儿童在家中发生滑倒、磕碰、门夹手等意外的也不少。李辉主任分析,在户外时家长会比较警醒地看护孩子,等回到家中,会觉得比较安全而放松警惕,其实有时最安全的地方却可能暗藏危险。他提醒家长,家中窗台、桌角等所有尖角的地方要用防护边包裹住,地面有水时要及时清理以免滑倒,家中要尽量减少杂物。

李辉提醒,如果孩子发生意外磕碰时,流血不多的情况可以用创可贴止血,如果流血比较多,可以医院处理伤口。如果发现孩子磕碰后,体表出现畸形或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医院。

支招

意外要这样处理

医院创伤显微手外科一区王小立主任说,每到假期,儿童车祸事故、手扶电梯夹脚、意外断指等情况都时有发生,这些惨痛的案例都给家长敲响了警钟,假期一定要看紧孩子,以免意外发生。

王小立提醒家长,如果孩子发生断指(趾)事故,一定要保持冷静,尽量将断指用干净的纱布或纸巾妥善保存好,切记不要用任何液体浸泡断指,也不要让断指直接接触冰块。如果手指被卡在机器中,要用轻柔的手法将断指从机器中取出,避免加重损伤。这里要提醒的是,断指再植的*金时间为6-8小时,建议第一时间把孩子医院,以避免辗转贻误治疗时机。

如果假期出游发生车祸,有孩子在车上的话,应首先查看儿童伤情,确认有无意识、呼吸、脉搏、出血,从车内救出受伤孩子的过程应该根据伤情区别进行,对脊柱损伤者不能采用拖、拽、抱等方式,应使用脊柱固定板。

居家娱乐“坐而不累”才能其乐融融

文/羊城晚报记者林清清通讯员孙冰倩

三五亲朋一起打麻将、玩游戏,一不小心就容易乐而忘时,久坐不动。“一般节假日后一周,有一类门诊量会有增加,就是因久坐导致的疾病,所以节前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提倡健康的过节方式。”广州市红十字会医疗队副队长、骨科主治医生王敏告诉记者。

在家“躺平”,也需提防久坐风险

“无论是紧张工作还是放假在家的‘躺平’放松,现代人都很容易久坐。”王敏提醒。何为久坐?“通常认为,身体对同一坐姿的可承受时限为半小时左右,因此,采取坐姿时,至少一小时应起身活动一下,舒展手脚,以免让下肢长期维持一个姿势,承受受力。”

久坐对身体有什么伤害?王敏解释,首先,容易招致颈肩腰背痛,引发颈椎脊椎疾病。由于持续保持某一固定姿势,久坐会对颈肩腰背部的骨骼和肌肉造成压力,因此长久容易发生颈椎病、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炎,甚至导致脊椎变形而引发驼背及骨质增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脊椎、肌肉的损伤风险,久坐还会带来心脑血管疾病、肛肠疾病甚至老年性痴呆症的风险。

重视头痛信号!久坐危害不止于骨骼

“不少白领常觉得头痛,其实往往就是工作时久坐引发的问题。”王敏说,因为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影响了椎动脉对头部的供血。

“头痛可能是一个提醒,若不及时重视,其他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也在增加中。”王敏解释,久坐不动,会使人体血液流动速度明显减慢。对于下肢来说,增加了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也容易引发下肢静脉曲张等症状。对于全身来说,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长久以往,就容易导致冠心病。尤其是本身患有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诱发心肌梗塞和脑血栓风险增加。

此外,久坐容易使血液集中在下肢,循环减弱,严重时出现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容易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有疲倦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目前认为,这有可能增加老年性痴呆症的风险。

不少人常说久坐容易长痔疮,这是有道理的。除了影响供血,长时间保持某个坐姿,也容易因压力持久聚集,而增加直肠静脉压力,引起直肠附近的静脉丛长期充血,诱发痔疮的发生。同时也会因减缓胃肠蠕动,引起便秘,增加其他肛肠疾病的风险。

支招

如何“坐而不累”

春节放假,居家娱乐,如何保持健康过节模式,科学掌握“坐而不累”秘诀?王敏给出建议——

避免保持固定姿势,减少简单机械重复动作。长期保持固定姿势或不停简单机械重复动作,都容易导致疲劳和压力。因此可时常变换坐姿与站姿,或定时起来活动全身及四肢。长时间重复操作键盘鼠标(例如打游戏)时,可时常握握拳、伸伸腰,避免长期机械重复造成损伤。

深呼吸、踮脚尖,及时缓解身心压力。时常站立、拉伸或走动,都是消除久坐健康风险的简单易行方法。简单的10分钟体操就已可有效缓解久坐压力。拉伸运动时配合深呼吸,可缓解疲劳,调节压力。

踮脚尖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健康训练动作,可促进下肢血液的回流,加速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曲张。注意不要做得过快,可采取“快上慢下”的节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