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在这儿就像回了家图 [复制链接]

1#

孩子在这儿就像回了家(图)


“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正在上体育课闫锐鹏摄


  临汾市第一所“民工子弟学校”于近日挂牌,400名学生中有90%为农民工子弟在临汾市经济开发区上樊村村口,有一所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学———临汾市双语学校。因其地理位置偏僻,虽然建校已12年之久,但知道的人却不多。今年11月26日,临汾市第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正式在此挂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是谁也不会想到,这所学校却是一所私立小学,而且收费比普通公办学校都要低得多,其挂牌之前就一直在接收民工子弟就读。12月23日,几经打听,终于在临汾市平阳北街尽头一个偏僻的木柴厂边,找到了这所学校。学生都管他叫“老师伯伯”校门口挂着的“民工子弟学校”的牌子十分显眼。校园内仅有一栋楼,既是教学楼,又是宿舍楼,还是老师的办公楼。虽然简陋,但校园却收拾得干干净净,一个班的学生正在院子里上体育课。在等待校长的间隙,注意到校门边墙上的一块水泥黑板上,写着数十个欠费学生的名字,最多的欠着1000多元,校长张树斌走过来后不好意思地说:“这些名字写上去已经快两年了。”因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许多外地来临打工者在附近租房居住,所以学校一直是农民工子弟、贫苦家庭孩子上学的首选。许多孩子因家境问题交不起学费,但张树斌又舍不得让孩子们辍学,只好允许他们迟交、缓交,慢慢就积累了这么多。“其实,好多都不可能再要回来了。”张树斌说。校长办公室非常简陋,只有一张书桌、一个旧书柜和几把椅子。就在与张树斌攀谈时,一名学生喊着“老师伯伯好”走了进来。张树斌笑着说:“孩子们都叫惯了!”因为学校近一半学生是全寄宿制,张树斌夫妇俩几乎天天亲自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带着他们锻炼身体,所以大家都管张树斌叫“老师伯伯”,而他分管后勤的爱人,则被称为“老师妈妈”。远离父母依然被关爱环绕采访中,学校一老师给讲了一件事。几年前,一个叫小鹏(化名)的洪洞学生,父亲因盗窃被判处两年监禁,母亲改嫁他乡再无音讯。张树斌收留了小鹏,两年时间,小鹏没交过一分学费、住宿费。小鹏父亲出狱后,由于家里早已一无所有,张树斌又决定免去小鹏的全部费用继续让他上学。这些年,因为学校在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口碑很好,而且收费低,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把子女送到这所学校,用他们的话讲,“把孩子交给张校长,我们放心!”目前,“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已超过400人,其中二百余人是全寄宿制,90%为农民工子弟。为了能随时照顾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也为了补贴学校,张树斌夫妇干脆把家里的房子租了出去,常年吃住在学校。4年前,从陕西来的小霞姐弟随父亲来到临汾后,便一直在这儿学习、生活。父亲常年在外奔波打工,很少有时间回来看望孩子。去外地找工作前,小霞父亲把锅碗瓢盆等全都寄放到张树斌的宿舍。张树斌笑着对说,“他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家。”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也把这里当成他们在临汾的家。张树斌说,从学校毕业的十几个外地学生考上了临汾市的几所重点中学,因为父母打工没时间照顾他们,因此一到周末,他们便跑回学校,“平常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总给我打电话”。今年11月,在民建中央、民建山西省委、民建临汾市委的努力下,民建企业家协会开始出资助建这所临汾市首个民工子弟学校,首先每年援助5万元用于改善学校软硬件,最终使该校占地面积达到12000多平方米,教学楼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七百多名学生正常上课、三百多人在此寄宿。“民工子弟学校就是打工者的家!”采访中张树斌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地为更多的城市打工人群、特困家庭等弱势群体子女提供方便,“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本报 段树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