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山水画的意境
摘 要:“意境”是中国画家作画的目的,中国画在于“抒情写意”笔下所塑造的形不是简单的物象之形,也不是纯粹自我的主观的抽象之形,而是充分体现了主体思想情感的艺术之象。以宇宙人生集结为对象赏玩他的色象、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是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是“艺术境界”。代山水而言,它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生的灵境;这灵镜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中国论文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静气;构成
一、“意境”的提出
(一)什么是意境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张?b的这句话写明了中国画意境创造的基本条件。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到:
人与世界的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的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的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智关系,而有的*治境界;(4)因穷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集结为对象赏玩他的色象、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是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壬砘?、这是“艺术境界”。……代山水而言,它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生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二)中国画家对意境的运用
“意境”是中国画家作画的目的,中国画在于“抒情写意”笔下所塑造的形不是简单的物象之形,也不是纯粹自我的主观的抽象之形,而是充分体现了主体思想情感的艺术之象。在艺术实践中,中国画家们主张“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也就是说艺术形象不是越具体越好,而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那种极为深远的意靠具体的形象是难以达到的,所以中国画家不满足于有形有限的象。而是借“象”的表现来寻求无穷无尽的意。这个意就是艺术家所刻画的“象外之象”,也就是“境”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所说“境生于象外”,象是可视可感的、有限的、是象内之象,而境则是有限到无限,由有象(象内)到无象(象外)。意存在于这种有象和无象之中,即境与象都是表现意的。意与境的结合便是“意境”。
二、山水画意境的构成
(一)山水画意境中的静气
至于静气从现实艺术欣赏的角度看,静气是山水画意境诱人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人们所喜爱画中的静气,就像人们喜欢游览深山回归自然,以追求短暂的安静一样,使人紧张疲惫的心得以休息调整。是以画尚静气,而从人的主观意识角度而言,静气是一种接近定态的禅境界。所谓的气定神闲者是也。如风不扬尘,水不泛波。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水静犹明,何况精神?”是以画家心境之静态,亦可以明见真性之所在。此即创造意境之静气的前提,而单从绘画形式而言,这静气则是绘画间景物及笔笔墨墨间的秩序和幽深玄微的感觉。秩序感是画中天地间众有规律的组织和排列,从而衬托出其间充盈真气的存在。幽深和玄微的感觉则是绘画间景物及笔墨这种规律性组织和排列中的错综复杂,千差万别的神奇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天地间的秩序感增添了优美的律动。从而显现其间充盈真气的鼓荡感。所以静气并不是死寂之气,而是真气的别名。静境更不是死寂之境,乃是真境之别名。因为静既是动势的积蓄,同时也时动势的本体。画的静气是得真气,境得静境是为真境,自然会有生机勃发之势寓乎其间。如不知此理鼓努以求动势者是所谓躁动,躁动气浮、故难臻中国山水画意境创作之上乘。另外意境创造的格调之高低、雅俗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绘画至于格调就好像人之于自身精神气质一样。
人的精神气质因人的学养、品质、才智、世界观等差别而有贤不肖,君子与小人之别,而画的境界之格调也因画家的品质、师承、审美、情趣、形式、笔墨、景物剪裁的不同遂有高下雅俗之分。我们认为“静气”的实现需要如下两个方面。
(二)山水画意境构成的两个方面
中国山水画意境是文思境界与笔墨境界的融合而形成的,文思境界是指:诗文、学养、品格、胸禁、哲思、情趣、感情,文思具有心理意识,形而上的多于形而下的特质。是一个由思想转换成视知觉的移动空间,其具有相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有高下之分称为境界,其人格含量高。
笔墨境界是指:用笔、运墨、书法功底、丘壑经营、结构,程形而下为多于上位的特质,是一个有视知觉转换成思想的固定空间。其具有相对确定性和清晰性,因有高下之分称为境界其人性含量高。
在传统山水画中意境有取决于文思境界和笔墨境界的张弛,有文思无笔墨其意境生涩无味,有笔墨无文思其意境苍白无力,文思与笔墨必须双修才能达到完美合一的境界。
三、我对意境的认识
我的理解意境是艺术的灵*和生命,是客观事物精辟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和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对任何画都是如此。古人说:“见景生情,缘物寄情”,是动人力量的来源,是最好的老师。中国的山水、花鸟画与外国的不同,就在于山水和花鸟表现人的感情,而不是将花与鸟画成标本。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成为中国清朝宫廷画家多少年但他对中国画没有真正的理解,他画的鸟、马非常逼真,但是没有精神。
意境是艺术的境界,产生意境有两个条件:一是深刻地认识对象,二是敏锐的思想感情爱憎分明。对事物冷冷漠漠是不可能做大画家的。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有一句话,“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句话中重点论述物对心的感发作用。心与物,是审美的主体与客体。自然节候的变化引起物的变化,物的变化感发人的心灵。这里的“物”就是“物色”,即自然景物的外在样态,形式美。我们谁也不能摆脱形式美,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的形象,但究其根本,这种形式美还是我们内心对世界的反映。“人参果”是最美的最好吃的可是猪八戒吃不出味道来,说明猪八戒的性格是不行的。在艺术的创作中要静下心来慢慢的观察凝视物体,深入地认识引起自己强烈的感情,这样就把对象提高到了艺术的境地,然后把自己的感受描绘下来。也就是说艺术要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作具有时代感的意境。
四、结语
就我个人而言,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了我每次创作的灵感,这使我一直努力追求表现的造化之美。而山水画的意境和静气也正合我的心灵之感和我对山水画所追求的境界。意境不仅是欣赏山水画的最高境界也是对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的标准。这种审美的境界是高远的、值得追求的、是与宇宙中万物的精神相往来的,是一种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在这次创作中我自始至终以“意境”和“静气”的心境来追求艺术的妙境。除了在形式上的突破,并没有在内容和笔墨上过于追求和附和,是以一种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表达我所理解的山水“意境”和意境中的“静气”。(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家林著.凝视的空间――浅识山水画境界的契机[J].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 品格与意境[M].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
[3] 邵宏著.中国画论的观念史研究衍义的(气韵)[M].江苏教育出版社.
[4]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J].上海书画出版社.
[5] 曹洞颇、邬建著.丹青笔妙意蕴―中国绘画赏析[J].
[6] 梅墨生著.山水画述要[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7] 陈玉圃著.山水画理[M].广西美术出版社.
[8] 李可染著.山水画讲义[M].天古津籍出版社.
[9] 王慧智、苗延荣著.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