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45卷汉纪37
陵乡侯梁松坐怨望、县飞书诽谤,下狱死。初,上为太子,太中大夫郑兴子众以通经知名,太子及山阳王荆因梁松以缣帛请之,众曰:“太子储君,无外交之义;汉有旧防,蕃王不宜私通宾客。”松曰:“长者意,不可逆。”众曰:“犯禁触罪,不如守正而死。”遂不往。及松败,宾客多坐之,唯众不染于辞。
陵乡侯梁松因怨恨朝廷、悬挂匿名书进行诽谤而被捕入狱,处以死刑。当初,皇上做太子的时候,太中大夫郑兴之子郑众以精通儒家经典而闻名于世。太子和山阳王刘荆曾让梁松用绸缎作礼物聘请郑众做门客,郑众说:“太子是王储,没有同外界随便交往的道理。汉朝有旧时禁令,亲王也不应私自招徕宾客。”梁松说:“这是上面的意思,不可忤逆。”郑众说:“与其违禁犯罪,不如坚守正道而死。”便拒绝梁松之请,没有应聘前往。及至梁松获罪,宾客们多被指控有罪,唯独郑众不受案中供辞的牵连。
权大还是法大?面对权力和法律冲突的时候听谁的?其实这个问题,古今中外都是职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对上述这段资治通鉴材料的分析我们揭示这背后的规则:
1、表面上,法律大于权力
郑兴拒绝了做太子和山阳王的宾客的邀请,说这个不符合大汉朝的禁令。梁松告诫他说,“长者意,不可逆”明确的告诉他,你不能杵逆权力,公然的让郑众自己选择,郑众于是自己认为,犯法是死,触动权力也死,不如不违法,守正道。事实上,最后的结果,也是郑众做对了。法律大于权力。
2、事实上,权力大于法律
但是事实上我们能看出来,是因为梁松获罪之后,遭到清算,这些宾客们才被指控有罪。为什么梁松会遭到清算呢?材料中说的很清楚。怨恨诽谤朝廷,朝廷就是指是皇帝,说明梁松是触动了权力,而被皇帝记恨,从而一网打尽。看到了吗?梁松触动了禁令没管,而是触动了权力被杀。权力大于法律。
3、本质上,看谁的权力大
我们再仔细一看,不对啊,梁松能为太子拉宾客,这是太子的亲信啊,有好生活不过,没事找抽,公然诽谤朝廷?这就是帝王的手腕了。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但是太子的利益建立在皇帝死亡之上的。所以皇帝无时无刻不防着太子逼宫,*变。禁止太子扩大自己的势力。
但是如果公然的说,太子有潜在造反可能,违背禁令交接宾客。这样会陷太子于法律上的尴尬,极大的损失威望,对未来接班不利,还可能逼反。但是用梁松犯罪为借口,除掉太子建立起来的势力基础。这是给太子留了面子。梁松也做了替罪羊而已。
郑众出身在*治世家,他并不是简单的儒生,他也不是表面说的,“犯禁触罪,不如守正而死”显得自己对法律的选择,其实这是他内心权力大小对比的结果。因为太子本质触动的是皇帝的权力。皇帝的权力是大于太子的权力的。所以,郑众押宝的是皇帝的大权力。本质和法律无关。
经过权谋网的分析,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来。权大还是法大?终于有结果了。没有权力的参与下,法律是公平的。有权力的参与下,有权一方胜。双方都有权力参与,谁权力大谁胜。尽管是本质上是谁的权力大谁说了算,但是还是会拿出法律作为权力的遮羞布。让人看到的,都是法律大于权力。
权谋网,让你的职场少走十年弯路!
更多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