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很受教益,今简单整理后推荐给大家。
据 医院曾昭耆 文章整理
听诊器自年法国医生雷奈克发明至今年来,医生对患者体征的了解比以往更准确,诊断能力进一步提高,几乎成了医生工作中离不开的工具,以致在我国有一段时期(八十年代及之前),听诊器竟成了医生的“代名词”。
近年来,随着大量高科技医疗设备被引入到临床,让医生们觉得临床工作似乎比过去容易了。不管碰到什么患者,只要开一些化验单和检查申请单,等有了报告就心中有数了。尽管医生们仍旧带着听诊器,也用它来测血压和听心、肺、肠鸣音等,但检查质量可是今非昔比了。
应该肯定先进设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必须承认,医生自己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查体,进行深入的临床思维诊断,仍旧是弄清病情的根本依据。
老一辈医学家们经常强调:一个合格的医生,应该能够依靠病史和查体作出60%~70%的诊断。更具体地说,诊断的50%靠询问病史,30%靠查体,20%靠特殊检查。
听诊是查体的方式之一,本文将结合一些病例来具体说明听诊的意义,看看平时你的听诊器都用对了吗?听诊器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了吗?
病例-1
患者女性,50岁,街道干部,主诉经常头晕,已半年。医院就诊,血压/70mmHg,心率76次/分,心律齐,无杂音。做过头颅CT及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当时诊断:脑供血不足,但药物治疗无效。
其后到社区诊所就诊,医生查血压,/70mmHg(右),70/50mmHg(左),心率76次/分,律齐,无杂音。但对两侧血压差别大的原因未能明确诊断,故请笔者前去会诊。
经补充询问病史,了解到患者以往曾因左侧乳腺癌做过乳腺切除及放疗。查体发现左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颈外动脉闻及Ⅳ级杂音,向颞部及耳后传导。
诊断
左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颈外动脉狭窄。
医院做血管多普勒检查,结果证实该血管分叉处高度狭窄,决定做血管内支架安置,其后两上肢血压基本相等,血管杂音及症状均消失。
病例分析
从本例看,患者确实有脑供血不足,但那只是“后果”而不是“病因”。患者年纪较轻,似不应首先考虑脑血管硬化或脑软化。社区诊所医生查体细致,能够发现两侧血压不等的体征,是值得赞扬的。可惜在发现两侧血压不等时,未能思考形成的机理。故当笔者做锁骨下动脉听诊时,当地医生感到不理解,“为什么您先听左锁骨下”,认为那不是“常规的心脏听诊部位”。
正常情况下,两上肢血压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差别不大。对于两侧血压明显差异者,应该怀疑血压特别低的一侧血管近端有狭窄,因而必须沿血管走向听诊,这就是我急于先听左锁骨下的原因。发现本例患者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颈外动脉杂音,应考虑多种血管病变的可能性,如多发性大动脉炎、闭塞性动脉因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该患者有局部放射治疗史,按一般推断,其放疗部位应包括左上纵隔。放射治疗导致局部组织损伤是常见的现象。左侧乳腺癌手术后做乳腺及纵隔放疗,引起该处血管和淋巴管受损,发生瘢痕或血栓形成,继发管腔狭窄的可能性值得重视。
回顾本例,可以说,没有仔细测双侧血压,就不可能发现左侧血压特别低的异常情况,就不可能怀疑左锁骨下动脉问题,不认真听诊就不可能确诊左锁骨下动脉及左颈总、颈外动脉狭窄。不解决血管狭窄的问题,脑供血不足肯定难以改善。很可惜的是,超声心动图所能探测的范围,与病变部位相距只不过几厘米。因为当时没有听诊,致使所选用的检查与正确诊断“擦肩而过”。
病例-2
患者女性,42岁,阵发性心房纤颤已10年。医院住院做过详细的心脏科检查,未找出病因,故出院诊断为特发性房颤。其后患者来到门诊找到笔者,当时未发房颤,心律整齐,无杂音,心率次/分。问其是否觉心慌?答:不心慌。我查体:无突眼,甲状腺无肿大,手无震颤,但让患者屏气时仔细听诊甲状腺,发现左叶有轻微杂音。遂拟诊甲亢。查T3、T4、TSH,得到证实。
有人问我:“为什么一开始就怀疑甲亢?”
道理很简单,首先,心房纤颤最常见的病因是甲亢、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或心肌退行性变。患者年轻,初次发房颤时才32岁,应可除外老年性病变;心脏无杂音,可除外风心病,因此必须考虑甲亢。
虽然初步查体没发现甲亢体征,但她心率/分而没有心悸感,提示平日心率就快,已经习惯了。从这点也强力提示甲亢,带着高度怀疑认真检查,终于查出了甲状腺杂音,再选择特异性的甲状腺功能检查,从而得到确诊。本病例说明用临床思维来指导查体是很重要的。
病例-3
患者男性,73岁,作家,因有胸闷憋气,医生长期诊断为冠心病,给予硝酸酯类及复方丹参滴丸等药,并嘱限油腻,但无效。患者来我处门诊,检查:消瘦(身高cm,体重40kg),血糖血脂正常,心电图示垂位心,无其他异常,血压/80mmHg,心率94/分,心脏听诊有典型喀喇音,超声心动图证实为二尖瓣脱垂。给予阿替洛尔,并嘱加强营养,增加体重。
这是冠心病诊断“扩大化”的典型病例。此患者除为老年人外,没有一点像冠心病。医生只要知道有二尖瓣脱垂这个病,知道什么是喀喇音,就应首先想到它。而不是人人都是冠心病,个个给丹参滴丸和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二尖瓣脱垂常伴有结缔组织软弱及内脏下垂,增加体重,有利病变缓解,症状减轻。
病例-4
患者女性,69岁,因憋气、咳嗽少痰半月来诊。医生给照胸部X片,报告称:肺门阴影扩大。医生给予抗生素及化痰药,嘱两周后复查。两周后症状未减轻,胸部X片所见相同。怀疑肿瘤,嘱做胸部CT平扫,但CT医生认为必须做加强扫描,否则应做核磁共振。患者很紧张,来门诊求我诊视。查体:表浅淋巴结不大,胸骨两侧第3肋间可闻收拾期杂音,左侧较强,近Ⅳ级。
我告诉患者,心脏有病,可能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她说:哎呀!对啊,20多年前就有医生说过我心脏有病,但因一直没有不适,我自己也忘了。
分析
可能由于房间隔缺损引起的分流导致肺门血管的异常搏动,有的医生称之为“肺门舞蹈”,这种动态性改变,在胸片上即表现为肺门阴影扩大。申请胸透,报告称肺门搏动性血管影,证实了诊断。
从这个病例看,首先是医生思路局限,只想到肺炎和肿瘤;没有听诊,或听诊水平不高或者不知道老年人也可能存在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以活到老年。我曾见过一位90岁女患者,因胸闷憋气,长期被诊断为冠心病。在一次请我会诊时,发现胸骨左缘第3肋间响亮的收拾期杂音。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一般规律是,房间隔缺损的缺孔越小,杂音越响,但分流量少,对血液循环影响不大,故症状可能很轻,患者可以长期存活。
病例-5
患者男性,40岁,高血压10多年,血压通常在/mmHg左右,经用当时所有的降压药物治疗,效均不佳。一次查体听到肾区血管杂音,诊断:肾动脉狭窄、继发性高血压。后经肾血管造影证实,手术治愈。
肾动脉狭窄可为单侧或双侧性。病变性质可为先天性、炎症性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后者见于老年人,前两者主要见于青少年。凡进展迅速的高血压或高血压突然加重,呈恶性高血压表现,药物治疗无效者,即应怀疑本症。肾动脉狭窄多有舒张压中、重度升高,体检时可在上腹部或背部肋脊角处闻及血管杂音,超声或肾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继发性高血压虽然不多见,在高血压患者中约仅占5%。本例患者年轻发病,血压较高,药物治疗效差,因而引起医生怀疑。此类病例一旦被证实,并有手术指征,大多数可得到较为彻底的解决。
病例-6
患者男性,74岁,因右下腹痛并触及包块,被诊为阑尾炎。另一医生复查,发现右下腹包块随心跳有搏动,并听到血管杂音,经B超证实髂动脉瘤。
这个病例,如果不是仔细查体,发现搏动性包块,并听到血管杂音,就可能被当作阑尾炎安排手术,其后果可能较复杂。
病例-7
患者男性,90岁,因胸闷憋气反复发作2天,心电图有明显ST-T改变,被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缺血,收入病房。经休息、给氧和抗心绞痛药治疗,病情逐渐缓解。但上级医生查房时认为处理不够积极,嘱给予硝酸甘油静脉点滴。观察一小时后,心电图未见好转,上级医生认为药量不足,嘱增高药浓度。其后患者神志不佳,血压明显下降,心电图缺血加重,于2小时后死亡。
尸体解剖发现其主动脉瓣高度钙化及狭窄,不能通过小拇指。提示在高浓度硝酸甘油作用下周围血管阻力显著下降,致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增大,心室内压显著高于主动脉根部压(即冠脉灌注压),导致心肌严重缺血,促成患者死亡。
医生应想到,高龄患者心瓣膜可能存在退行性改变。如果认真查体,应能在主动脉瓣区听到响亮、粗燥的收缩期杂音,向颈部放射。从病历记载看,医生们可能未仔细听诊,因而也未注意到这个重要体征。这种疏忽,导致严重后果。
病例-8
以上大多属于心血管部位的听诊,其实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听诊,也同样重要。而老一辈医学家却更加善于应用听诊器,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现举一例:
40多年前,肝癌的诊断是临床常见的难题之一,因为当时还没有查甲胎蛋白技术,更没有B超、CT和MRI等先进仪器。那段时期,我曾先后碰到过肝大、梗阻性*疸,临床怀疑肝癌,但病情长期稳定甚至好转,主任查房考虑为肝门淋巴结核导致肝内胆汁淤积,决定手术治疗,打开腹腔后证实仍是肝癌,被迫关腹,其后病情急剧恶化死亡,使人不能不怀疑手术对病情起了不良作用;也碰到过临床认为是肝癌,给予化疗,患者死后解剖证明是肝结核,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化疗对患者是一种不应有的打击。
就在这种遭遇两难情况的时期,我又接了一例被怀疑肝癌的患者,既不能排除,又无法确诊。那时,医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他在巡视病房时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亲自去给患者检查,发现肝左叶有明显的血管杂音。随后教我和他一起听肝脏,并告诉我,这种局限性血流异常,可认为是对肝癌诊断的支持。这个患者死后,尸体解剖证实了邓教授的诊断。
上述病例表明,有没有听诊,听诊水平高低,对病人的诊断和预后可以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已经具备各种先进检查技术设备的条件下,医生仍然应该首先使用物理诊断技能,充分依靠自己望、触、叩、听的基本功,做出初步判断后,再根据情况,把某种特殊检查作为支持诊断寻求客观证据的手段。医院,多没有先进的检查技术设备,医生更需要发挥听诊器和各种简单诊病工具的作用。
在特殊检查面前,如果医生不是漫不经心地“撒大网”,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用,省去一些并非完全必要的昂贵检查,也能在一定程度内减轻看病贵的问题。
提高听诊本领的唯一途径,是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应用,只有通过反复听诊,对正常心音、呼吸音、肠鸣音等都真正了解后,才能比较敏锐地识别异常的病理性情况。
除此之外,从以上病例也可以看出,听诊虽然靠医生的耳朵,但是又不是单靠耳朵就行了。因为耳朵只能听到声音,获得某种信息,而识别那些信息的性质和特点,分析那些信息的意义、可能反映何种病理改变以及它的形成的机理,则需要医生紧密联系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深入的临床思考,才能最终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声明:根据网络资料整理,仅供学习交流。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告知,为尔健将尽快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