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做了支架还是胸痛,可能是得了这个病
TUhjnbcbe - 2022/6/3 14:06:00

44岁易大姐因为“间断胸痛5月余”,于年11月在医院做了造影提示严重的冠心病,并在前降支血管近段植入支架。2个月后再次胸痛并再次入住该院,复查冠脉造影发现支架及支架周边的分支血管出问题了,再次做了支架,仅仅只过了3个月年04月易大姐又开始胸痛。

这次入住我院心脏科,查肌钙蛋白升高考虑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期间易大姐及家人情绪非常低落,觉得治这个病太难,04月28日我们征得易大姐的同意,再次为易大姐复查造影发现支架内又堵了(前降支支架内狭窄98%,第一对角支支架内狭窄98%)。

那么为什么患者反复支架内出问题呢?

后来经过相关危险因素的检查,发现易大姐患有大动脉炎!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大动脉炎这个疾病。

大动脉炎(Takayasu′sarteritis,TA)

在病理上为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的病变导致血管重构,以狭窄和闭塞为主要表现,随着疾病的进展侵害到中层动脉壁,可致动脉扩张或动脉瘤的形成。

流行病学:

①大动脉炎,本病在世界各地区患病率有所不同,亚洲地区比较常见,而西欧国家罕见,多见于年轻女性,男女之比是1:8(也有报道是1:3.2),发病年龄多为20-30岁。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

②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普遍开展,发现60%的大动脉炎患者中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研究表明,大动脉炎患者的5年临床生存率约为94%,而患者冠状动脉受累所导致的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病因:

尚不明确,涉及到感染、易感基因、性激素、细胞和体液免疫机制和信号通路异常表达等多个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动脉炎主要发生于弹性动脉,如主动脉、主动脉的较大分支,血管病变能够累及三层膜,但以中膜和外膜为主。

症状

全身症状:

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局部症状与体征:

按受累血管不同,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上肢收缩压差10mmHg。

大动脉炎诊断标准:

必须满足2条准入条件的同时,分类标准评分总分≥5分者,诊断为大动脉炎。

治疗原则

1

以风湿免疫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权衡疗效、安全性和费用,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

2

早期诊断、全面评估、分层干预,根据患者大动脉炎疾病活动度和疾病严重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实现临床缓解的达标治疗。

3

在充分内科治疗控制血管炎症的情况下,权衡外科手术利弊,对部分大动脉炎患者选择适宜的外科干预

4

重视大动脉炎患者的宣传教育,充分告知治疗的获益和可能的不良事件,指导患者生活方式和自我监测,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及治疗相关副反应。

再血管化治疗时机及治疗方式

治疗时机

①避免病变活动期手术,药物治疗稳定病变(半年或1年)

②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缺血,危及生命时应尽快手术

治疗方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多选择经典方式,桥血管以静脉桥为主(由于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会同时出现炎症,因此有时不建议使用乳内动脉),术后随访10年,存活率81%,再狭窄率36%。

经胸冠脉开口动脉剥脱术

适用于年轻患者,术中出血、穿孔并发症几率相对较高。

经皮冠状动脉接入治疗(PCI)

PUBMED资料:近15年大动脉炎累及冠脉患者的治疗多为个案报道,16名患者17支冠脉的33个病变中:单纯球囊扩张术后84%出现再狭窄,裸支架60%出现再狭窄,药物涂层支架(最多随诊1年)再狭窄率为0%。

经过心血管内外科的讨论,05月04日我们给易大姐做了冠脉搭桥术,并针对大动脉炎进行积极的治疗,目前易大姐未再发胸痛,情绪也逐渐好了起来。

?

?

徐智虎

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从事心血管专业近十余年,擅长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心力衰竭、肺栓塞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治及急危重症抢救经验。

本周六上午,武汉医院门诊二楼中庭仍将举办大型心血管义诊活动。权威心血管专家面对面为您答疑解惑,解决您最关“心”的健康问题!欢迎新老病友莅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了支架还是胸痛,可能是得了这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