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即被视作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的金标准,但在我国该手术起步较晚。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于年组织专家编写了第1版《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为CEA的宣传推广提供了理论和操作指导。在年指导规范基础上,参考年颈动脉血运重建内膜切除术对比支架置入术试验(CarotidRevascularizationEndarterectomyVersusStentingTrial,CREST)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试验(AsymptomaticCarotidTrial,ACT)结果以及年欧洲血管外科学会《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椎动脉疾病的管理指南》和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的部分内容修订新版《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
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
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颈动脉狭窄,有必要对颈动脉狭窄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有所掌握,现作简要概括。
(一)流行病学
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数据显示,年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5/10万,患病率为.77/10万,40岁及以上人群的脑卒中标化患病率由年的1.89%上升至年的2.19%。年,我国城市居民脑卒中死亡率为.48/10万,农村居民脑卒中死亡率为.00/10万,脑卒中是农村居民死亡的首要病因。而颈动脉狭窄在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全部病因中所占比例高达15%~20%。
(二)病因
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以上,也有小部分是由于大动脉炎、纤维肌发育不良、动脉夹层、放射线介导的颈动脉狭窄等。
(三)病理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镜下可见巨大脂质核心、泡沫细胞、斑块内出血、新生血管及大量炎症细胞。主要累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内、颈外动脉分叉处,可具有斑块内出血、纤维化、钙化等部分或全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符合国际学术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分期及易损斑块的概念。
(四)发病机制
可能存在多种机制,包括:动脉-动脉栓塞:局部血栓、胆固醇结晶或其他碎屑脱落导致的栓塞;急性闭塞:斑块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低灌注缺血:重度狭窄或闭塞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
(五)临床表现
定位表现包括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感觉异常或丧失、语言功能障碍、同侧单眼盲或视觉-空间能力异常以及对侧同向偏盲等。既往6个月内存在同侧一过性黑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脑卒中等临床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者定义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既往6个月内无上述表现或仅有包括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降低,甚至认知功能障碍等表现的颈动脉狭窄定义为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六)辅助检查
确定诊断依赖于有效的辅助检查。颈动医院可以获得很好的结果,但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仍是颈动脉狭窄诊断和CEA术前评估的金标准。除了DSA之外,无创性检查已经得到充分肯定,其中CT血管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