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约万脑血管病人,脑梗塞病人就占到了约80%。由于脑梗塞的致残率、致死率很高,严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幸运的是,最新的干细胞技术为脑梗塞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什么是脑梗?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因而通常所说的‘脑梗死’实际上指的是脑血栓形成。
脑梗塞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并可使大部分病人致残,并丧失劳动力造成生活的诸多不便,如果尽早发现以及配合有效的治疗,大部分病人是可以康复或基本康复的。
(1)血栓形成: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导致血流减慢血栓形成。其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分支,如豆纹动脉等处。
(2)栓子引起:大部分脑梗塞是由栓子所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心源性的,另外自动脉粥样硬化碎斑块脱落、动脉炎性栓子及脂肪栓及气栓也可引起脑梗。
脑血栓和脑栓塞形成,虽然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但病理生理上均造成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缺血改变,因此在处理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其常合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或对应的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脑梗死的前驱症状无特殊性,部分患者可能有头昏、一时性肢体麻木、无力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而这些症状往往由于持续时间较短和程度轻微而被患者及家属忽略。脑梗死发病起病急,多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病,其临床症状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神经系统的症状与闭塞血管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及邻近受累脑组织的功能有关,这有利于临床工作者较准确地对其病变位置定位诊断。以下将按主要脑动脉供血分布区对应的脑功能缺失症状叙述本病的临床表现。
脑梗的症状
脑梗塞症状主要取决于梗塞大小和位置。最明显的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伤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1)早期症状: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生活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2)常见临床表现:根据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①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②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
脑梗塞治疗常识
一、传统疗法治疗脑梗塞的不足
脑梗死需要及时治疗,所以方法的选择非常关键。脑梗死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手术和康复训练。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三种方法对脑梗死的治疗并不理想。下面我们具体介绍: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减轻脑组织水肿和继发性损害效果较好,但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脑细胞再生的问题,并具有复发的可能性,疗效局限。
(2)手术治疗:开颅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同时也不排除后遗症遗留的可能性。另外术后也无法使受损伤的脑组织恢复功能。
(3)康复训练:纯粹的康复训练是不能治疗脑梗塞的,但是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进一步的康复,所以专家建议在治疗期间的康复训练是很重要的。
二、最新技术“干细胞移植”的可行性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